潛水衣布
1930年代,杜邦的Wallace Hume Carothers發明了氯丁橡膠;過了約20年,Hugh Bradner 發明了發泡氯丁橡膠。橡膠的防水結合多孔隙如羽毛外套的隔熱特性,成為了防寒衣的布料。 為了保暖,為了防曬,為了保護脆弱的皮膚,人們開始穿著潛水衣進行所有的潛水活動。
防寒衣主要分成兩種類型:乾式以及濕式防寒衣。乾式防寒衣通常用在高污染、極寒冷、長時 間的潛水行為,因為海水不會進入到防寒衣內部,便謂乾式防寒衣。除了需要良好的平衡技巧 以外,乾衣還需要一顆氣瓶。
在大部分的環境與水域活動中,我們穿著的都是濕式防寒衣(Wet Suit)。市面上的防寒衣千奇 百種,而自由潛水防寒衣主要訴求是保暖性以及彈性。
再來,自由潛水比起水肺潛水也多了一些動作,比如要常常躬身下潛,在水裡拿相機,做出漂 亮的動作,甚至用泡泡圈騷擾小動物(誤),這些動作都是得在閉氣狀態下完成的,也就代表 每個動作都是耗氧的,若衣服布料能有足夠有彈性,做動作時便不需要這麼費力,也就會比較 節省氧氣囉。
所以基本上自由潛水的防寒衣,若有拉鍊的存在,便會侷限住彈性,拉鍊的孔隙也會讓水進入,所以自由潛水的防寒衣設計多是沒有拉鍊的,呈現兩件式的狀態,上衣會包含頭套,褲子則是高腰褲(High Waist)或吊帶褲(Long John/Farmer John),後者常出現於漁獵防寒衣(Fishing Wader),有吊帶背心(Chest Wader) 可以更加保暖以及魚槍上膛時比較不會疼痛,這也是漁獵防寒衣多出一塊胸墊的目的.
而內層的布料狀態便比較特別,是一種叫做「Open Cell (Cell Skin)」的形式,也就是開放的表面,沒有任何布料覆蓋的狀態。上面我們提到,防寒衣是發泡的氯丁橡膠製成的,也就代表這層表面其實是有很多小孔隙(Cells),而小孔隙就像小吸盤一般,可以幫助防寒衣更貼合你的皮膚,減少海水流動而帶走體溫的機會,保暖性會大幅提升。有/無Open Cell的防寒衣,體感水溫大約差3度!
但Open Cell內裏的布料雖然保暖許多,但因為沒有任何布料保護,柔軟的氯丁橡膠很容易因為穿脫時的指甲摳而破損,需稍微注意穿脫的技巧。而且乾燥狀態下的Open Cell布料難以穿上,需潤濕才有辦法穿上。
再來防寒衣的外層,一般我們會選擇有尼龍布料保護的面料,也就俗稱「布面」,剛說了自由潛水防寒衣除了保暖還要有彈性,但多了一層面料,豈不是降低彈性嗎?是沒錯,但我們知道,橡膠這種東 西在日曬的狀態下,非常快就會老化了,若有多一層面料,雖然稍稍降低一點點的延展性,但卻可以大幅提升耐用度唷。所以有些布料廠都會宣示,他家的尼龍布的面料可以有橫向/縱向400%的延展 性這種宣傳,目的就是增加彈性!
在台灣若全年都想休閒玩水,便建議2套,分成兩種厚度,3mm以及5mm ;只想要夏天玩水、冬天爬山滑雪的人,3mm一套便足夠應付春夏秋季。但若你是北部的職業潛水教練,冬天的水溫有時候會 低到17°C,有件5-7mm的潛水衣可以讓你不用擔心受寒發抖的困擾。
Smooth Skin 俗稱「光面皮料」。你會在許多自由潛水的比賽場合看到選手穿著這類防寒衣,這層也算是「Close Cell」的形式(意即表面沒有小孔隙),如此便不會有表面多加一層布料的彈性犧牲,完 全進階到沒有拘束的狀態啊!而且水阻也比普通的布面防寒衣要小,在追求極致的比賽中,任何一點點小幫助都不可放過。但相對的因滑面防寒衣沒有任何面料保護,非常容易損壞:指甲摳、太陽曬、被 貓抓、摩擦都會讓你防寒衣很容易破損,尤其穿脫時。
所以比賽用的滑面防寒衣,內層為了保暖性,一樣是Open Cell,外層便沒有任何布料保護,包括接合處,也都是單純膠合,沒有使用任何的縫線,目的就是要做出最佳的彈性表現。而顏色便是塗上一層 有彈性的特殊顏料,更能降低摩擦力以及水阻。
選手在比賽時間通常都只有30分鐘左右在水中,大部分比賽也不會辦在水溫很低的地方,所以近年來的賽事,選手的防寒衣能越薄越好,目的除了延展性更好以外,還有中性浮力的考量,所以發展出很多 1.5 mm、0.5mm厚度的防寒衣。但那~麽薄,真的非常容易撕破,所以在比賽用的薄衣服,內層通常會由Open Cell改回布面的狀態,也會加上車縫線,降低一點保暖性,目的就是為了提升薄衣服的耐用度。